龙门古镇简介
龙门又称龙门古镇,位于浙江富阳县南部,距县城16.1公里。南系龙门山,属仙霞岭余脉,主峰杏梅尖海拔1067.6米,为全县最高峰。清代为正南区庆善十二庄。现属龙门乡。乡人民政府驻此。由龙一、龙二、龙三、龙五、龙七、龙八、龙联7个行政村组成。
全村有山14715亩,耕地3396亩,其中水田3083亩,旱地303亩。主产水稻、小麦,兼营蚕桑、果木、芦笋、黄花菜、茶叶、小青豆等经济作物,境内主要矿藏有石煤、石灰石、青石、磷矿、磁土、红土等。石煤、石灰石分布广,储藏量大,是烧石灰制砖及生产水泥的重要原料。水利资源丰富,全村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990千瓦,年发电量为113.8万度。横樟公路穿村而过,来往车辆川流不息,交通便利。
龙门古镇—孙权后裔繁衍
龙门村中90%以上人口姓孙。孙姓居富阳县孙、章、李、夏四大姓之首。《孙氏宗谱》记载:宋初,三国吴大帝孙权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孙迁居龙门,到1939年,孙权后裔已历六十五世,距今1000多年。
孙氏家族秉承先祖业绩,在此定居已逾千年。这里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整且极为罕见的山乡古镇。龙门古镇孙氏文化及明清厅堂建筑风格已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曾多次来到这里采访报道。
龙门古镇建筑特点
龙门古镇保存自明至民国时期不同风格的大小祠堂、厅堂、民居、古塔等,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龙门村历史上曾建有60余座厅堂,现尚存有30余座。古建筑群布局严密多变,是江南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反映。整个古镇由众多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简称厅屋组合院落。一座厅堂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以此为主体,环以住宅,筑起高墙,成为龙门孙氏总族下一房一支的居住点。《孙氏宗谱》载:“孙氏千有余家,各房聚处皆有厅以供阖房之香火”。
屋组合院落,在形式上有“井”和“回”字形两种。厅与厅之间,卵石铺成的狭弄长巷密如蛛网,墙檐相连,房廊纵横。生人进入龙门古镇难分东西,时时感到途穷路尽。怪不得当年日本侵略军不敢乱闯龙门。龙门人夸耀说:“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在露天走半步,回到家来不湿鞋。”整个古建筑群中,要数孝友堂、咸正堂、慎修堂、山乐堂、义门为最醒目。明代建筑孝友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后进有三层。登此楼,全村尽收眼底。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义门,砖砌门楼,柱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石鼓形,上下饰两周孔钉,下作覆盘式,颇为壮观。
清代建筑咸正堂(又名百步厅),分前、中、后三部分,后厅气魄最大。走进八字台门,接连就是九开间的门面,正中一间,横梁的跨度九米,纵向有三进,从大门进去,穿过两个天井,到后檐风火墙为止,刚好是一百步。慎修堂(又名百狮厅),厅内各根前檐柱的“牛腿”上都雕有狮子,有一雕一狮,也有一雕数狮,有母狮和小狮,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浙江古代建筑中别具一格。民国年间建筑的山乐堂,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中间有天井,两侧为厢房,门厅后檐和厢房前檐及正厅前檐之间的檐枋交接点施以垂莲柱,雕成花灯状,梁架构件皆雕刻精致。
村中有一条反映19世纪农村集市店铺场风貌的小街,小街横贯东西,约400米长,街道狭小,路面以鹅卵石铺砌成,两侧房屋多系清末民初建筑。小街布局协调统一,别具风采。